发布日期:2018-12-20信息来源: 人民网点击: 次我要评论()
一个周四的下午, C先生带着他的岳父老T来到我的门诊。老T今年68岁,3年前因为颈椎病做了手术,这次是来复查。C先生说,老岳父手术以后,手不麻了、走路也有力气了,不过他老人家倒是好了,我的一条胳膊却又麻又痛起来了。C先生今年35岁,长期低头工作。看了他的片子,我半开玩笑地说,您的颈椎看着可不像35,倒像是53。经过进一步检查,C先生自己也得了颈椎病。
近年来,颈椎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媒体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序第二,我国的发病率为17.3%,近年来呈年轻化,30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比30岁到50岁的患者高出了2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颈椎病。
一、颈椎病,病从何来?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患上颈椎病呢?研究发现,在颈椎病的高危职业中,IT从业人员(包括从事电子商务、文案工作以及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高居榜首,流水线作业人员、驾驶员、教师、财务人员等紧随其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头颈部常向某一方向转动或保持固定姿势是这些职业的共同之处。还有躺着看书、看电视、打麻将、玩手机等造成的“低头族”都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
在这些活动中,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僵化固定的前屈状态,这种姿势恰恰是和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更重要的是,颈椎还时刻承担着他的“顶头上司”——头颅的重量,颈椎长期负担过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颈椎的前半部分主要由椎体和中间的椎间盘构成。我们取其中一个结构单元来看,他的样子像一个汉堡,两片面包夹一块肉饼。同样,两个椎体与其中间的一个椎间盘也构成了颈椎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几个“汉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颈椎”。颈椎模型上用数字标出的是椎体,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的就是椎间盘。
尽管包括颈椎退变在内的衰老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但前面提到的长期伏案工作、操作电脑、卧床看书、看电视,长时间打牌、玩手机等姿势均需要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等某些特定体位,无疑会加速颈椎退变的进程,日积月累,不仅使颈部肌肉和韧带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更主要的是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富含水分、相对“柔软”的椎间盘恰恰就是长期应力反复作用并最先突破的“软肋”。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影响、甚至压迫相邻的脊髓、神经根、血管、韧带等结构并引发相应症状,最终导致了颈椎病的产生。
二、颈椎病,有哪些表现?
很多朋友把是否存在颈痛当作判断颈椎病的“金标准”,认为“脖子痛就是颈椎病”或者“只有脖子不舒服才是颈椎病”,其实不然。反复颈痛、容易“落枕”以及随之而来的颈后部酸胀、僵硬感,颈椎活动受限、发出“弹响”等情况确实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单纯的颈部不适大多是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颈肩部肌肉劳损所致。此类表现往往提示颈椎出现了问题,可能存在老化、退变,是颈椎病的早期症状和“预警信号”,需要到医院的脊柱外科进行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
颈椎病所影响的颈髓是中枢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压受损后所引起的上肢、手指麻木无力,握笔、用筷子不灵活,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踩棉花”等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这里面除了最后一条——病理征,需要专科医生检查外,其他都是可以通过自行观察发现。朋友们切不可只关注颈部症状,忽视四肢症状,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值得一提的是,头晕、头昏、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并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就诊时一定要注意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国际疾病分类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和“脊髓型”两种,如上述两种类型同时存在,也可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国内常见的椎动脉型、交感型等分型,因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因此一直存在争议甚至质疑,尚未获得广泛接受。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一般是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X片、MRI等)都符合相应标准才能做相应诊断,三者缺一不可。症状主要来自患者的描述,而对体征和影像学的判断则基本来自专科医生进行的查体和读片。因此,作为颈椎病的潜在患者,一是不要过度紧张,轻易给自己戴上颈椎病的帽子,二是不要先入为主,盲目认定自己就是某一类型的颈椎病。
三、颈椎病,如何诊治?
诊断颈椎病,除了前面讲到的症状和体征,最重要的就是影像学资料,俗话说就是“片子”。一般而言,通过X线片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就可以做出基本诊断并指导治疗,必要时加做CT进行补充。X线片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是颈椎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通过X线片,可以评估颈椎的退变情况、对是否存在颈椎病做出初步判断,还有助于对发育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值得说明的是,“片子”不是拍得越多越好,到一家医院拍一次片,短时间内反复拍片的做法并不可取。此外,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检查报告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就诊资料。
颈椎病并非不治之症,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保守治疗通常包括颈部制动、放松肌肉、适度纠正不良曲度、改善循环、促进水肿及炎症性物质吸收、营养神经等。特别是局部加热等物理疗法对由于颈椎曲度不良、肌肉紧张劳损造成的局部炎性疼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且简便易行。
需要说明的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保守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基础和补充,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选择手术不代表放弃保守治疗。即使是需要手术的患者,规范的保守治疗在术前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确定手术时机,术后有助于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但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在于其可以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不会从根本上解除神经压迫。无论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在脊柱外科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选择。“求医不如求自己”的盲目治疗往往造成“加重病情害自己”。比如,佩戴颈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制动和简易牵引作用,使得肌肉放松,可以改善局部肌肉酸胀痛等症状。但如果颈托佩戴过久,颈部的肌肉得不到合理运动,可能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难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反而会加重颈痛的症状。再比如,推拿和按摩对颈肩部局部肌肉疲劳、酸痛症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已经存在椎间盘突出、神经压迫表现的患者,由于反复、高强度推拿导致瘫痪的病例也屡见不鲜。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风险是一个让医患双方都感到纠结的命题。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颈椎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手术技术和治疗例数均居世界前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可以简单分为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相对而言,前者从技术成熟度、适应范围上讲都要更加成熟一些。目前,一台常规的颈椎前路手术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等方面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患者大可放心,不必过于紧张。“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对于那些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而言,直接、彻底、有效的减压显然是最合理的治疗方式。
四、颈椎病,怎样预防?
说来说去,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防治颈椎病。传统医学讲究“治未病”,现代医学提倡“预防为主”。特别是对于中青年人,如果意识到颈椎病的危害并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将其发病时间尽量向后拖延。最理想的预防办法是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同时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第一要务就是减少伏案低头的时间。尤其强调连续工作时间不易过长,定时改变头颈部的位置,避免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与倾斜度,使头、颈胸部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其次是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功能锻炼方案,进行一些针对性锻炼。在体育运动方面我们推荐的运动是游泳,特别是蛙泳。
回到C先生的故事,经过全面检查,C先生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据颈椎病的诊疗原则,我们建议他首先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一是纠正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少低头、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二是辅助一些抗炎镇痛、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症治疗,同时嘱咐他避免颈椎过度活动,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再考虑手术。
总之,尽管颈椎退变不可避免,但颈椎病却可以预防。全面认识颈椎病,正是为了科学防治颈椎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昂首挺胸,爱我颈椎。
下一篇:中医养生之法:护好九窍能长寿